在機場內, 飛機若是要從甲地移動到乙地, 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用拖車 (也有機場允許啟動引擎自行滑行).

執行拖機作業一般需要下列工作人員:

  1. 駕艙員: 在飛機駕艙內操作拖機所需的飛機系統, 並與地面連絡員保持聯繫, 在緊急狀況時操作飛機煞車, 一般都由飛機維修員擔任.
  2. 聯絡員: 擔任駕艙員與外界溝通的管道(通常是拖車司機). 為確保通信不受干擾, 一般都用有線耳機/麥克風與駕艙員聯絡 (機鼻附近都會有耳機插孔), 有時也由拖車司機兼任.
  3. 拖車司機: 負責駕駛, 操作拖車. 通常也負責與塔台聯繫, 取得拖行許可. 若拖車上沒有可與塔台聯絡之無線電, 則必須由駕艙員使用飛機上無線電與塔台聯絡.
  4. 翼尖員/交管員: 負責飛機通過車輛勤務道時的交通管制, 或是飛機進入狹小區域時注意翼尖與鄰近物體的安全間距.

拖機前, 駕艙員先進入飛機啟動 APU (Auxiliary Power Unit, 輔助動力源), 以取得電源操作飛機. 若 APU 故障或因噪音限制無法啟動 APU, 則必須使用拖車上的 GPU (Ground Power Unit) 來供電.

拖車與飛機鼻輪起落架之間必須先以拖桿連結. 由於大部分的飛機在拖桿接頭部分都設計的不盡相同, 所以不同機型的飛機往往就要用不同種類的拖桿來拖行. 近來也有所謂無拖桿拖車 (Towbarless Tractor), 不需使用拖桿, 使用機械手臂將整個鼻輪夾住抱起拖行, 雖然方便, 但拖車造價相對也高很多.

以下圖片是拖桿接上飛機的照片: 

800px-Tow_bar_of_Boeing_737.jpg

Cp9asngf, CC BY-SA 3.0 <https: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sa/3.0>, via Wikimedia Commons

以下是 YOUTUBE 上 無拖桿拖車的操作影片: 

在拖車與飛機連結後, 連絡員通知駕艙員準備拖機. 駕艙員這時須啟動飛機煞車系統的液壓, 開起機身紅色防撞燈, 並確認手煞車已經放開. 在獲得塔台同意後, 飛機就可以開始拖動.

拖行過程中的轉彎, 速度, 剎車完全都由拖車來控制, 駕艙員是萬萬不可去踩動飛機的煞車 (緊急情況例外). 為了讓飛機鼻輪能隨拖車自由轉向, 拖行前還必須確認飛機的鼻輪轉向系統處於 "旁通 (Bypass)" 位置, 並會裝上安全插銷來防止意外撥動.

為了避免拖車操作不當造成飛機受損, 拖桿上設計有剪力插銷 (Shear Pin), 一旦拖車施力過大, 剪力插銷會先行斷裂,  讓飛機與拖車拖離, 避免飛機結構受損. 這時連絡員必須立刻通知駕艙員踩下飛機剎車, 否則飛機將繼續滑動而發生危險.

當飛機到達定位後, 連絡員就可以通知駕艙員關掉防撞燈, 關閉煞車系統液壓, 拉起手煞車. 當地面作業人員放置好飛機輪檔後, 拖車就可以完成任務脫離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另一種常見的移機情況, 就是飛機離開登機門時的後推作業了. 過程與拖機作業相似, 只是行進方向互異, 同時現在駕艙內是執行飛行任務的飛行員了.

後推過程中, 通常飛行員就會要求啟動引擎, 以節省飛機後推到滑行道後, 等待其他引擎啟動時間. 到達定位後, 請飛行員拉起手煞車 (此時引擎已產生推力), 撤離拖桿及拖車. 此時最重要的就是機上那根鼻輪轉向系統旁通安全插銷了, 若忘了拔, 飛機將無法轉向滑行. 所有人員裝備撤離後, 連絡員會高舉手中的安全插銷 (通常上面會有一條明顯的飄帶), 表示飛機可以安全滑行了.

以下是 Youtube 上有關後推作業的影片 :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老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