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本系列文章是針對國家地理頻道 (NGC) 播出之 "空中浩劫"系列 (Air Crash Investigation), 做更深入之解說. 由於拍攝觀點的關係, 影片內容不一定與 NTSB 的報告相符, 作者無法一一查證, 所以還是以影片內容為主, 再輔以 WIKI 之資料, 請讀者注意.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簡介:

聯合航空 U811 班機 (Boeing B747-100, 機組員18人, 乘客337人), 於1989年2月24日從美國夏威夷起飛前往紐西蘭奧克蘭. 飛機起飛後不久, 前貨艙門因不明原因開啟, 造成機身右側大片蒙皮撕裂. 及3, 4號引擎受損. 飛機返回夏威夷機場, 安全落地, 但造成機上9人死亡, 38人受傷.

影片連結

WIKI介紹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洛克比空難:

就在此事件發生前2個多月, 一架泛美航空 (Pan Am) 103, 於蘇格蘭洛克比上空, 因前貨艙內炸彈爆炸而墜毀, 因此影片中, 一開始飛行員與空服員均懷疑是機上炸彈爆炸.

Plug Type Door:

這類型的門, 其高度或寬度比門框大, 當飛機在空中, 機艙加壓時, 會將門緊壓在機身結構上, 不會輕易被開啟, 算是比較安全的設計. 而相反的 Non-Plug Type 的門, 因為機艙內外壓差的關係, 必須用安全強壯的機械機構去鎖住門, 一旦機構失效, 門就會被艙壓推開而造成失壓的意外.

雖然在地面上常看到飛機客艙門都是往外開的, 但實際上大多數民航機客艙的門都是 Plug Type 設計, 而貨艙門則多是 Non-Plug Type設計 (也許是因為貨艙不會有怪人想在空中開門吧). 這類門開啟前, 其上下端會內折, 讓門高度小於門框, 門才有辦法開啟.

氧氣系統

一般飛機上的乘客氧氣系統, 多是用化學反應式, 每排座椅上方都有一組獨立的氧氣系統, 當氧氣面罩落下, 乘客拉扯面罩時, 就會啟動其上方的化學罐, 產生氧氣. 但B747 的乘客氧氣系統較特別, 它是由幾個高壓氧氣罐, 用管路接至每排座位上方. 而這些氧氣罐就裝在前貨艙內 (飛行員用的氧氣也是), 所以當前貨艙門被扯開時, 很可能所有氧氣管路都被扯斷了, 所以飛行員跟乘客都無法使用氧氣. 還好事件發生時, 當時飛機高度約2萬3千呎, 約 7千公尺, 還不至於立刻造成昏厥.

 放油:

當飛行員決定返航時, 決定放油減輕重量. 其考量有三:

1. 減少落地墜毀時的機上燃油, 降低火勢擴大的可能.

2. 當時飛機幾乎滿載, 應該已超過最大落地重限制, 放油可減少起落架損的風險.

3. 重量減輕後, 進場速度可降低, 可減少落地的衝擊.

4. 當時 3, 4 號引擎已關閉, 飛機動力不足, 若飛機過重 , 可能無法維持在失速速度之上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老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