航管是一項責任重大又煩雜的工作, 不但要有條理分明的頭腦, 有時還要有藝術的細胞, 才能安全又有效率的引導飛機.

除了以無線電與各機飛行員保持連絡外, 為了能掌握天空狀況, 在航管人員面前, 通常會有一雷達幕, 顯示各航機的位置與狀況. 為了顯示完整的航機資料, 不但地面台要有一功率強大的雷達系統, 同時還要各飛機提供自身的一些資料, 完整的航機狀態, 才能在雷達幕上呈現出來.

首先在地面台上會有一組功率強大的平面搜索雷達 (Primary Surveillance Radar, PSR). 該雷達天線以 360 度旋轉, 以取得該區的各航機位置, 並顯示在雷達幕上. 但該雷達只能獲得平面資料, 對於飛機的高度, 就沒有辦法了.

而另外一組雷達 ( 其天線架於 PSR 上, 隨 PSR 而旋轉), 稱之為 Secondary Surveillance Radar (SSR), 則是負責與飛機上的系統溝通. SSR 會發出 "詢問電波", 凡是收到該電波的飛機, 機上的航管系統, 就會將飛機本身的資料報告給 SSR 接收. SSR 所收集到的航機資料, 就會配合 PSR 的雷達圖像, 把天空中的飛機情況完整呈現在航管人員面前.

飛機上這套回應 SSR 的系統, 就叫作 ATC transponder (Transmitter + Responder, 傳送 + 回應). 而 transponder 所回應的飛機資料有那些呢 ?

最早的系統稱為 Mode-A, 飛機所回答的資料是飛機的代碼. 這組航管代碼是一組由四個數字組成的編碼 (但每個位數的數字只有 0 - 7), 每當飛機進入一個新的航管區域 (包括飛機從機場起飛), 管制人員就會給飛行員一個識別碼, 飛行員將此四個數字輸入 ATC transponder, 爾後當 transponder 接受 SSR 的詢問時, 就會回答這個識別碼, 此時在雷達幕上, 在代表該機的光點旁, 就會出現此組識別碼, 如此一來, 航管人員就可以知道那架飛機飛到那裡了.

航管系統進一步發展, 就出現了 Mode-C. 除了識別碼資料外, 還會報上飛機目前的高度 (從高度表得到的資料), 當然雷達幕上也會出現該機高度, 如此一來航管人員在進行高度隔離時, 就方便多了.

不過 Mode-C , Mode-A 的缺點就是 : 有問必答, 因此當空中飛機一多時, 航管系統就非常吃力, 因為一次要處理很多同時回答的訊號. 為了解決這問題, 於是發展了到目前為止最新的規格 : Mode-S.

Mode-S 除了報識別碼, 報高度外, 還會報上自己的 Mode-S adress. 每架裝置 Mode-S 的飛機, 都有自己獨特的 Mode-S address. 當地面台第一次接收到這架飛機的 Mode-S address 時, 就會把它列入 "待呼叫清單" 中. 之後地面台就照著這份清單, 一架一架詢問, 去得到飛機的資料. 如此一來, 就不會有一次接收太多資料而不勝負荷的情形了. 目前不管是地面航管系統, 或是飛機上的 ATC transponder, Mode-S 已是標準規格.

註 : 一般識別碼都由航管人員指定, 但有些數字是特別保留給特殊用途的. 例如 7500 這組數字, 代表飛機被劫機, 7600 代表該機無線電通訊故障, 7700 代表該機有緊急狀況 ( 機件故障 ... 等), 是不可隨意使用的.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ATC
    全站熱搜

    老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